全国各地以“文峰”二字冠名的塔有许多,大多是古代人们为使当地文风、文脉顺达,多出人才,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,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。在汾阳城东两公里的建昌村,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文峰塔,该塔高84.93米,雄伟挺拔,高度位于全国古塔之首,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。

清康熙时期《汾阳县志》记载,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倡议集资而建。据说,清顺治间,朱之俊认为:“汾西山耸直,而异地(东南方)无文峰塔以应之,为缺憾事。”而有风水先生说:“地面生金,天九成之,四九得十三之数,乃合西方(佛家)塔之图说也。”朱之俊相信“风水”之说,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,不利文脉,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,建塔补救,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修建。

汾阳文峰塔为砖结构,外廓平面八角形,占地面积217.8平方米,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、飞、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,共13层。塔内室平面方形,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。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。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,石条上雕有“竹节”、“仰莲”、“卷草”图案。塔身由青砖砌筑。全塔共有斗拱512攒。塔檐翼角升起,出檐甚短。整个塔身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,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。

文峰塔毗邻的文湖原东西十五里,南北八里。有记载言:菰蒲藏舟,连菱映水,汪洋浩渺,气象郁葱。乡之民,渔者、耕者,咸赖以育其生,为县名胜。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,留下美丽的诗篇。有诗曰“不辨天光与水光,沧浪歌处问沧桑;渔家风月迷幽火,鳞族烟波是故乡”。文湖渔唱成为汾州八景中独特的一景。
|